机关食堂里,筷子碰撞瓷碗的声响中,我和老李正夹着青菜小声闲聊。邻桌几位科员的议论声飘了过来,字字如针:"劳务派遣不续约","编制砍到8个"。
老李放下筷子,眼神黯淡。"想起98年我爸下岗那会儿,全家蹲在锅炉房啃咸菜馒头。"他苦笑道,"那时候老爷子总说国企是铁饭碗,谁成想,到了咱这代,铁饭碗都锈穿了底。"
技术科的老张上个月的遭遇更是典型。"支援一线"的红头文件一下,这位有二十年工龄的老同志就被发配到了郊区仓库。
圈内人都心知肚明,所谓借调,不过是给超编"刺头"们量身定制的软刀子罢了。
人事科的小李前两天在走廊拐角递了句话,说得我后背发凉:"明年编制砍两成,借调的人半年后直接发配子公司,工资三七开。爱干不干,这就叫体面的自然减员。"
会议室里,一把手面无表情地端着茶杯,杯底压着一份红头文件——"2025年人工成本压缩30%"。楼梯间里,劳务派遣的小刘蹲在墙角,手里捏着《解除劳动合同告知书》,烟头的火光明明灭灭。按最低工资算赔偿金,这一手比私企的N+1更绝。新时代的铁饭碗,竟是这般悄无声息地碎了一地。
他望着窗外发呆,想起三年前进单位时的场景。那时一把手还在办公室里笑眯眯地拍着胸脯:"好好干,转正不是问题。"如今细想,那番话不过是场面上的客套,转正指标早已和其他"不该问的文件"一起,被锁进了档案室最底层的铁皮柜。
★
财务科的老赵是个明白人。一天,他端着保温杯意味深长地说:"你知道裁一个在编的要赔多少不?
整整12个月工资。但劳务派遣工?呵呵,3个月就打发了。"他冷笑着啜了口茶,"领导最懂得怎么花小钱办大事。"
设计院的周工原本是单位的技术骨干,刚还清房贷就迎来了降薪20%的"红头文件"。
去年领导不是还在台上慷慨激昂地喊着"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要破2万亿"吗?转眼间,周工就和其他"多余的人"一起,被打包进了"轮岗休息"的名单。
办公室的绿植早已半死不活,但工位上的《自愿加班承诺书》倒是堆得像座小山。
项目奖金?那是去年的故事了。加班费?得看看"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"这座无形的紧箍咒松不松得下来。
就连食堂大妈都学会了念叨"一增一稳四提升"这套官样文章。利润增长要上去,负债率得压住,研发投入、劳动生产率、净资产收益率、营业收现率,件件都要往上冲。
只是,没人跟基层员工交底,这一串漂亮数字的背后,要填进去多少人的血汗和青春。
就在这时,一份新的会议通知从楼上飘了下来。大家都知道,又一轮"战略性调整"即将开始了。
★
但人总得活,在这世道,谁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?
销售部的小陈打开后备箱,两套工服整整齐齐地叠着 - 白天西装革履谈业务,晚上开滴滴赚外快。明面上是体制内的白领,暗地里早把"副业"经营得风生水起。
信息科的老孙更是个人精。
二十年的技术经验包装成网课,一上线就火了。听说连人事科的科长都偷偷报了班,这消息要是传出去,怕是又是一桩新闻。
一个跳到民企的老同事前几天约饭,喝到兴头上直言不讳:"国企是温水煮青蛙,民企是烈火烤蚂蚱。选哪口锅?得看你是不是会蹦跶的那只蚂蚱。"
改革推进会上,总经理放出最后一张PPT,屠呦呦的那句话刺眼得很:"改革从来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"
散会后,人人都成了内容解读专家 - 有人说这是敲山震虎,有人觉得是变相承诺。
直到保洁阿姨擦黑板时那句无意的嘟囔,道破天机:"答案?答案早就印在领导讲话稿里了。"
时代的灰尘飘落,落在谁头上都是一座山。面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央国企改革大潮,你又作何感想?
申宝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官网-天天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-配资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