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小蚂哥。如果你喜欢园林,那么这期内容你看完一定会有收获。我会把我这么多年来理解园林的核心分享给你。
这就是古典园林的三个母题。
简单来说就是蓬莱昆仑仙境、壶天仙境、桃花源。而且这三者并不是并列关系,而是在园林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大版本更新!
下面就跟随小蚂哥的讲解,来看看吧!
1.0版本:蓬莱昆仑仙境
蓬莱仙境和昆仑仙境最早均出自《山海经》,也就是大概是在秦汉时期。这也是园林发展的形成期。
蓬莱仙境大概是说渤海之东有五座神山,分别是岱舆、员峤、方壶、瀛洲、蓬莱。这五座山漂浮在海上,由巨龟驮着。山上住着的仙人能力各异如长生不老、飞行变化、呼风唤雨等。他们超脱于凡人的生死轮回。
仙山上的楼阁宫阙均为黄金白银建造,宫室皆以金玉为之,鸟兽尽白,望之如云。
后来,岱舆、员峤两座山被龙伯国的巨人钓走了巨龟,漂流到北极沉没于大海,而蓬莱等神山则继续留存,成为人们心中神仙居住的地方。也就演化成之后园林中的“一池三山”了。
昆仑山仙境指的是昆仑山,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,由神兽陆吾主管。它方圆八百里,高七万尺,是非常重要的一座神山。山上有各种奇珍异兽,如 “状如虎,音如狗,以人为食” 的穷奇,“状如赤豹,五尾一角,音如击石” 的狰等。昆仑山也是西王母的居所,据说她也掌握着不死仙药。
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就是暗喻昆仑。
东方的蓬莱和西方的昆仑这两处仙境可谓是中国神话的基本格局,二者均被设定为远离凡人世界的 “绝地”,成为帝王求仙的两大核心目标。
秦始皇派徐福出海求仙,汉武帝 “亲祠灶,遣方士入海求蓬莱神人”,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,所以帝王们开始用园林在模仿仙境。
园林中的醴泉、仙草(如汉武帝种植的 “不死树”)、丹药炼制场所(如建章宫 “神明台”),均是将神话想象转化为现实实践的尝试。
秦汉时期大部分的园林主题都围绕着蓬莱和昆仑仙境营造,秦始皇的“兰池宫”,汉武帝的“上林苑”均是如此。
这两者反应在园林中是两种不同的模式,蓬莱仙境以水为主,昆仑仙境则以山为主。这点我们回头在展开说。
总之,蓬莱昆仑仙境就可以看做是古典园林的1.0版本。但1.0版本的园林都是真山真水的皇家林苑,这么大的规模不利于园林的发展,于是在东汉时,园林迎来了2.0版本的更新。
2.0版本:壶天仙境
壶天仙境最早出自东晋的《搜神记》,后在《后汉书・方术列传》《神仙传》等文献中也有详述。但从故事的起源看,东汉时期就有了相关的传说。
讲的是费长房与卖药老翁(壶公)的故事,市中有老翁卖药,摊位上悬着一个葫芦,每天收摊后就把所得的钱财投入葫芦,然后趁着没人自己也跳入葫芦里。
但这一幕正好被费长房看到了,后随老翁进入壶中,见到葫芦里琼楼玉宇、美酒佳肴罗列,宛如仙境。
后来,费长房随老翁学得方术,能医百病、驱瘟疫,也就有了“悬壶济世”这个典故。
你看,这葫芦里的空间不正好和园林一样的“小中见大”吗?
这2.0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“移天缩地”。
那么为啥会在东汉时期迎来园林版本的大更新呢?
因为东汉的政治环境是中央弱、地方强,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地方豪强崛起,形成割据,这也就导致了地方土地兼并严重,地主豪强手里积累了大量的土地,开始营造“自给自足”的庄园。
私家园林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,不过虽然这些豪强地主拥有很多钱和土地,但和秦汉时期的帝王相比,仍是九牛一毛。
所以园林必然会缩小,而此时“壶天仙境”的概念刚好迎合了这种变化,成为了当时私家园林设计的主流。
这时的私家园林无无法复制皇家规模,转而通过比例缩放与符号提炼实现仙境意象的移植。
比如把原本皇家园林中的真山,压缩成人工假山,梁冀菟园 “采土筑山,十里九坂,以像二崤”,以人工堆筑的小型山丘模拟真实山岳。
水也不再是真实的湖泊,而是人工开挖的池塘,溪流,来象征自然水流。
在小空间内营造大仙境,缩龙成寸,小中见大也成为了后世私家园林常见的处理手法。
到此园林进入了2.0的版本。但这并不是园林进化的终点,下面我们就迎来了史上最重要的3.0更新了。
3.0版本:桃花源
桃源仙境最早出自东晋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。
大概说的是武陵(今湖南常德)有位渔人沿溪而行,忽逢一片盛开的桃花林,“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。他穿过桃林,见到山中有个小洞口,便舍船进入,初极狭窄,“才通人”,行数十步后豁然开朗,眼前出现一片平坦肥沃的土地 —— 这便是桃花源。
桃花源内 “屋舍俨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属”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居民往来耕种,男女衣着 “悉如外人”,老人与孩童皆安乐自在。他们见渔人,“乃大惊”,邀其回家设宴。渔人在桃花源停留数日后离去,沿途做下标记。回到郡中,他向太守禀报此事,太守派人随其寻找,却 “遂迷,不复得路”。后来南阳名士刘子骥听闻,也欣然前往探寻,未果而病终。此后,再无人能找到这片仙境。
以上桃源的故事上过学的同学都听过,但这个故事对于园林可以说是革命性的。
如果说园林前两次的版本更新都以“神仙”为主题,那么这次一下子从 “仙凡隔绝” 到了 “人间可及” 了。
桃花源没有仙人,宫殿,只有良田、桑竹,这些在农耕社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,你无需 “登山求道” 或 “渡海寻仙”,只需钻过一个“山洞”即可达到“隐世仙境”。
可别小看这一点改变,它直接颠覆了造园的逻辑。
原本造园依赖大场景的营造、山水堆砌的气势,到了桃花源变成了“精巧的叙事性空间了”。
《桃花源记》的故事自然把园林空间分成了数个叙事空间。这一下子打通了园林的任督二脉,园林空间瞬间丰富了起来。
“迷路” 的入口:如苏州留园 “古木交柯” 小院,以曲廊、漏窗遮蔽视线,模拟 “忘路之远近” 的迷茫;
“发现” 的线索:如留园 “活泼泼地” 前小溪,溪畔植桃花,流水蜿蜒,暗示 “缘溪行,忽逢桃花林”;
“穿越” 的仪式:如上海豫园 “渐入佳境” 洞门,窄径通幽,穿过即见开阔水景,对应 “初极狭,才通人,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;
“栖居” 的场景:如绍兴沈园 “孤鹤轩” 周边,布置桑竹、菜畦、茅亭,营造 “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” 的农耕氛围;
“忘归” 的意境:如苏州网师园 “殿春簃”,小院植芍药(非桃花),却以 “风送花香”“竹影扫阶” 传递 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 的隐世静谧。
总之这3.0版本的园林,已经不是之前 “神山不可攀”、 “仙岛不可即” 了,将仙境从“遥不可及”拉回“人性需求”。
它不需要高耸的假山或浩渺的水面,只需一溪、一洞、几株花、数间屋,就能在城市中构建 “可栖居的理想国”。理想国不必去远方寻找,当下的耕织、安居、自然相处,本身就是值得守护的 “仙境”。
园林此时也终于完成脱变,从逃避现实到活在当下。
3大版本更新
从蓬莱昆仑的 1.0(神性宏大)到壶天的 2.0(空间缩微),再到桃花源 3.0(人性回归),暗含着的事从从神到仙、从仙到人间” 的内在逻辑。
园林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接地气,越来越有“烟火气”。
从 1.0 到 3.0不是简单的 “版本升级”,而是从 “向外求仙” 到 “向内求心” 的转变。
1.0版本的蓬莱昆仑是 “我想成为神”;2.0版本的壶天仙境是 “我把神的世界装进我的院子”;3.0桃源仙境是 “我发现人间就是仙境”。
不过要注意,这三次版本更新,并不是全部抛弃之前的主题,你仍可以在明清园林中看到1.0版本的一池三山、看到2.0版本的壶天自春,看到3.0版本的桃源叙事空间。
那么按照这个趋势,园林自东晋桃花源的3.0之后,还有没有4.0的版本呢?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聊一聊。
申宝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官网-天天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-配资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